×
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 | 云天化中学高三教师昆明培训谈心得
发布时间:2023-03-21 阅读数:5928次 来源:原创
分享:

 云南省2023届

高考命题趋势暨复习备考经验交流会   


四省联考的背景下,如何更快更准确地把握命题趋势?

二轮复习进入关键时刻,如何针对新高考开展更为精准的高效复习?


近日,云天化中学选派部分高三教师前往昆明参加“云南省2023届高考命题趋势暨复习备考经验交流会”,面对面与北京101中学、成都七中等名校教师开展交流,不仅借鉴了经验、拓展了思路,也引发了对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培训结束后,各位教师纷纷表示参与此次培训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每个人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培 训 心 得


李静(语文)

解放思想才能守正创新

此次昆明之行不仅让我们对高考语文命题走向、2023高考语文复习策略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也引发了大家对语文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解放思想是改革的前提。新高考更加明确地加大了对基础能力的考察,这就意味着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不应只是一句口号,学生阅读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应落到实处。语文是人文性的、也是工具性的,只有阅读能力得到整体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与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否则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会陷入被动。同样,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的地位也将得到进一步体现,如果用“吃药”作类比,学语文就好比“吃中药”,虽然“治疗过程”缓慢,却能釜底抽薪。所以,教学过程中,务必将学生能力提升放在首位,唯分数论,只会事倍功半。


李永洪(数学)

每一次教学都是一次真诚的对话

听了山西省常教授的“明方向,强基础,抓落实,提素养”讲座,受益匪浅。让我再次体会教学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理念问题,理念改变了,教学自然会有创意。我们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需要什么比这更重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新课标,明确改革的方向,并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更新观念,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并适度拓展。

研究始于问题,同样,教学也应该始于问题,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思想、没有生命力的课堂。我们教师不仅要设计好问题,还要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一步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克开艳(英语)


提升学科素养,狠抓细节落实

针对2023年高考,这次培训紧紧围绕着“高考英语命题趋势及备考重点”这两个话题展开。首先介绍了高考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并强调了高考英语学科的核心价值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跨文化意识和思维能力。之后指出了最后两个多月的任务何目标,让我们对后面的复习要做什么有了更具体的方向。在培训的后半部分,重点介绍对于如何复习词汇,如何写好应用文和续写给了很多具体可行的办法,特别是对于应用文的复习方式,由浅入深,使我们收获颇丰。


龙太定(物理)


以教材为基准,以学生为导向

1、应深入研究教材。为适应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新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改革。大量传统的封闭性、定向性习题改成了探索性的“问题”。这些探索性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等大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没有标准的答案,往往还联系广泛的现实背景,这对教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应花大气力钻研教材,对教材作“探索”的探索。要对教材涉及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相关资料。要弄清所给的问题可向哪些方面探索。

  2、要为学生的探索创设有利的情境。为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这些情境包括时间、器材、组织、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做好学具、教具、音像、课件等各方面的准备;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探索的机会。

  3、应对学生的探索给予引导和帮助。所谓自主探索,含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指探索的主动性,表明学生是主动地学习,即“我要学”;另一方面,是指探索的独立性,表明学生是独立地学习,即“我能学”。但学生主动地、独立地探索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的,要经历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独立的逐步转化的过程。而这种转化,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积极有效地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


陆倩(化学)


教育者,专为将来

为准确把握高考化学命题思路、特点、趋势及规律,通过培训进一步强化高考试题研究,总结高考备考思路与方式方法,提升教育教学工作效:

1、突出时代主题,引领核心价值,落实立德树人;

2、精选科研成果,增强文化自信和科技自信;

3、完善情景设置,侧重学以致用,发挥育人功能;

4、考差关键能力,突出思维品质,强化学科素养;

5、聚焦教学实际,加强考教衔接,发挥导向作用。

 在三轮复习冲刺备考层面,我也受益匪浅,总结如下:

1、“查漏补缺”+“小专题复习”是三轮复习的最佳选择;

2、将复习重心从“知识点”转移至“知识线”;

3、重视教材回归;

4、结合学生考后反思,辅以微专题教学;

5、精准命题,不浪费每一次考试和命题的机会;

6、规范答案,提高成绩;

7、师生共同研读高考试题评分细则。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主题研讨是为了师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本次研讨,化学教研组及时交流获取了高考讯息,为2023届高三的化学教学提供了有益指导。


李观燕(生物)

努力需有迹可循,奋斗才能掷地有声

此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体会有二:

第一:研高考真题,探索命题源。孙老师以2022年全国甲卷生物试题为例,用表格罗列了考察内容、所属模块、核心素养及情景设计,分析了试卷特色。为我们的复习备考指明方向。

第二:明确命题依据,理解学科素养。分析近三年高考真题考点分布,指出选择题必须夯实11个命题点、非选择体必须夯实6大命题点,为二轮专题复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第三部分:调研复习困惑,精准实施教学。孙老师分享了复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困惑,面对困惑如何进行时间安排、任务分工、心态调整等详尽策略,深感努力需有迹可循,奋斗才能掷地有声。

备考一直在路上,转变观念、积极研究、勤于学习才能让备考更高效。



吴乾川(政治)


坚定信心,潜心研究

本次外出学习交流启迪了思想,增长了见识,也让自己的一些关于复习备考的思考得到了印证,强化了信心,增强了底气。培训中专家老师分享的对高考评价体系和学科素养的钻研、对教材知识的合理整合、对大单元教学的设计、对题型示例分析的方法等等都值得反复学习和研究。通过此次培训使我对新教材老高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将继续带领组内老师用心研究高考,精心组织备考,为2023届同学保驾护航!


雷国义(历史)


精准施策,科学备考

昆明研讨会一行,收获很大。专家对于高考命题的解读和方向的把握,与我的一些判断不谋而合。

1、高考注重基础及主干知识,毕竟文综背景下试题容量有限,主干知识都考不过来,复习备考时不宜增加过多内容,增加学生的负担。

2、教学及备考过程中大胆取舍,围绕主干知识精简内容,帮学生把书读薄,这是为人师者的重大课题。

3、二轮专题复习以“专”为核心,在选题上突出高频考点,切忌内容的再次堆砌,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关于高频考点的多个角度,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解读、归纳、概括整理能力,将知识转化为得分能力。

4、提高政治站位,培养核心能力。

5、后期复习应在本体的基础上多一些方法论,提升学生的应试得分能力。


李静(地理)


既要能“活起来”,也要能“沉下去”

1、充分采用情景教学。在情景中创设问题并解决问题,使教学变有趣,课堂变活。另外,创设的情景应涉及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运用多个“问”层级构建,组织学生对情景进行探究,回顾涉及的主干知识点,并运用迁移。同时,可以通过做题,积累情境,持之以恒,效果更明显。

2、紧扣课程标准和考纲,以问题为中心整合,构建思维导图,落实主干知识,完善必备知识结构。教学中选择使用的习题来源广泛,如来自高考真题、教辅资料、校本教材等。尤其应该关注教材的课后习题,课后习题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这是高考题的命题原则。

3、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虚心听取他人对自己教学工作的评价。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不断充实自己教与学的知识库。

4、不提倡题海战术,应认真研究往年的试题,应关注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高考真题,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研究高考题,才能预测高考题,高考题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认真研究历年高考试题,找出其命题轨迹,让学生养成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得分能力,从而把握试题难度。

教师是学校的最大财富,学生是学校的最大荣誉。如何让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彰显和激发,答案只有一个,把学习还给孩子,把专业还给教师。培训虽已结束,但是云中教师们求真务实、学而不厌的状态不会停止,孜孜以求、开拓创新的热忱不会衰减!




文 | 李静

编审 | 江丽